——记牧医工程学院离休教授尹凤阁
有这么一首名叫“静默的高山”的小诗,是一群并不舞文弄墨的学生专门献给一位老人的八十寿诞的:“……您不擅言辞,不喜表白/ 但您用默默的耕耘,精心培育桃李/ 您用无私的付出,诠释了什么是奉献/ 您一遍遍的耐心讲解,启发了多少懵懂少年/ 你一次次的慷慨解囊,帮多少寒门学子渡过了难关/ 您一趟趟的奔走出诊,抚平了多少养殖户的愁颜/……高山不语,没有人不景仰它的巍峨/ 桃李不言,没有人能忘怀它的甘甜/ 您的大爱无声,丝丝缕缕、总是那么温暖/……” 这位老人,就是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的尹凤阁教授。这首朴素的小诗,正是这位知识渊博、德高望重、无私奉献、为人低调但又备受敬重的老先生的真实写照。
尹凤阁,蒙古族,曾用名特格喜巴雅尔,于1930年1月出生在吉林省前郭县一个地主家庭。他生于乱世,长于国难时期,3岁丧母,8岁入学启蒙。在日本人统治下的学校里,年幼的他不仅要学习汉语、蒙古语,还必须学习日语。他学习刻苦勤奋,除数学一门成绩为良好外,其他科目全部为优秀。1944年,尹凤阁进入原开鲁县立中学读初中,这所学校带有职业中学性质,在这里,他初步学习了一些基本的畜牧兽医知识。遗憾的是,他还未来得及完成学业,就遇上了1945年日本投降、学校解散的混乱境况。由于战乱,他与家人失去了联系,只好到邻县一位同学的家中避难,一住数月,苦捱严冬。第二年春天,他的一位在八路军工作的表兄终于寻找到他,把他辗转带回家乡。回到家中,他才得知父亲已经于数月前去世,只留下继母和年幼的弟妹艰难度日。亲身经历诸多坎坷的尹凤阁意识到只有共产党、八路军才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他决心参加八路军,投身革命。但是,就在临动身前,经不起得知消息的继母苦苦相劝和阻拦,尹凤阁只好留了下来,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然而,就像雄鹰永远向往着蓝天一样,家乡的黑土地最终没能捆绑住那颗满怀壮志的心。1948年10月,尹凤阁来到内蒙古的首府乌兰浩特,进入自治区人民政府举办的兽医训练班学习,自此参加革命工作。
刚刚解放后的内蒙古大草原,牛瘟和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肆虐,严重地危害着畜牧业生产和农牧民的安全与健康。为了保护畜牧业发展,为了支援全国解放,国家决定集中各种技术和力量,控制和消灭疫病。那个为期8个月的兽医训练班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办起来的。1949年,尹凤阁被派赴刚刚大面积暴发过牛瘟、工作条件极其艰苦的锡林郭勒盟,从事牛瘟的防疫与扑灭工作。在那里,他主要负责实验动物饲养、牛瘟病毒的攻毒及毒种保存与传代工作。当时,要制备用于防疫的牛瘟疫苗,必须有大量的家兔,而内蒙大草原上家兔奇缺。尹凤阁主动请缨,远赴齐齐哈尔,挨家挨户收购家兔,再经火车、汽车运送回锡盟,往返一次需要将近3个月。他餐风露宿,历尽艰辛,并且亲历了同行战友意外牺牲的悲剧,但是,他始终满腔赤诚,无怨无悔。因各方面表现出色,尹凤阁被光荣吸收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共青团)团员,并于1952年被保送到北京农业大学兽医专业读本科。
进入大学后,尹凤阁顿感自己基础薄弱,学习吃力。同去的二人不堪课业负担,先后退学了。他咬紧牙关,刻苦攻读,独自坚持了下来,并于1956年4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最终,尹凤阁以政治、体育和各门课程全优的优等生身份,被选拔为国家公派留学生,赴匈牙利布达佩斯兽医大学继续深造。
在布达佩斯兽医大学,他刚开始主攻家畜内科学专业,后来,根据国家和母校学科发展的需要改为微生物与传染病专业。5年之后,他顺利完成学业,获得副博士学位(后被国家认可为博士学 位),于1961年11月回到祖国。
尹凤阁刚一回国,他的母校北京农业大学以及内蒙古农牧厅纷纷邀请他回去工作。然而,他最终被求才若渴的河南农学院所感动,来到了河南。当时该院的畜牧兽医系仅招收有畜牧专业的本科生,办学条件极为简陋。所谓的微生物实验室仅有两台老掉牙的温箱、烤箱,6个长桌,两台已不能用的手提式高压灭菌器。因为还没有兽医专业的学生,微生物教研组仅开设了《畜牧微生物学》一门课程。对此,尹凤阁毫无怨言,白手起家,自制教具、切片等,一点一滴地积累素材,并主动承担了《家畜传染病学》课程的部分教学任务。在他的带领下,课程组先后新开了《兽医微生物学》、《兽医免疫学》等课程,教学队伍也逐渐壮大。
作为一名洋博士,他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课娓娓道来,在实验室中做科研如鱼得水,很快就赢得了师生的敬重。而要成为广大基层农民信任和尊敬的兽医专家,则必须靠事实说话。回国工作的第二年,他随系领导到驻马店出差。在一家养马场,一名驻场兽医提出要向喝过洋墨水的专家请教,牵来了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尹凤阁不慌不忙,经过询问病情、叩诊、触诊,做出了肺气肿后期、已无治疗价值的诊断。随后的尸体剖检证实了他的判断完全正确。这件事很快传播开来,附近的几家大型养殖场纷纷请他指导,一遇到疑难杂症就去郑州当面请教,或把他请到场里。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为了提升学科实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尹凤阁呕心沥血,多方奔走,积极争取兄弟院校的支持和帮助,终于在1985年获得了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招生权,这是河南农业大学如今的兽医学国家一级博士授权点和硕士授权点的肇始。但在当时,由于学科底子薄,没有取得学位授予权,因此头几届的研究生要到华中农业大学参加考评、答辩,方能取得学位。为此,尹凤阁教授不辞劳苦,和学生一起,多次往返奔波于武汉和郑州之间。
尹凤阁教授生活俭朴,高风亮节,为学院和学科发展做出了无私的奉献。1980~1982年,他被国家农业部公派至德国西柏林兽医研究所做访问学者。留学访问期间,他省吃俭用,精打细算,甚至有一整年没有舍得吃一片西瓜。当时德方研究所安排他在职工餐厅用餐,但他坚持自己做饭。他说,这样虽然辛苦一些,但能省下不少钱,原本只够一天的餐费(约20马克)这下子足够对付一个礼拜呢。回国时,他把省下来的补助金几乎全部用于购买电冰箱、摄像机、细菌滤器等仪器设备,并无偿捐献给了学科实验室。当时的《河南日报》曾为此做了专题报道。在多年的技术服务中,他积累了一定的资金。这些钱,他大都用在了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中。他带领课程组先后向学院上缴百万余元的科技服务收入,支持了学院的发展;他修建了八间平房,使研究生有了专门做实验的场所;他用创收经费购置了大型全自动孵化器、大型卧式高压灭菌器、超净工作台、低温冰箱、病毒超浓缩提取装置等大量仪器设备,大大充实了科研条件。多年来,他还以个人名义默默资助了30多名家境贫困的大学生,资助金额达15万元以上。 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尹凤阁教授拿出个人积蓄,一次性缴纳“特殊党费”,支援抗震救灾。
1995年,尹凤阁教授光荣离休。视工作如命的他,却不肯就此安享清福。他仍然关注着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关注着科研,关注着养殖业。他把亲手建立的实验室交给院里使用,自己在学校旁边开了一家动物门诊部。在这里,他每天要接听无数的咨询电话,每天都有养殖场或养殖户前来就诊。有的养殖户一打电话就是接近一个小时,但老先生总是不紧不慢,仔细询问病情,耐心解答疑问,悉心予以指点。同时,这个门诊部里常年有一拨一拨的学生在这里实习,为牧医学子提供了很好的实习场所。老先生手把手地教这些学生进行动物尸体解剖、实验室诊断等技术,并鼓励他们热爱本专业,勤于探索。为了鼓励在校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他于2008年3月用自己的的10万元积蓄设立了牧医工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几年来,已有20多个科技创新小组得到资助,并取得了喜人的收获。
“一片丹心育桃李,两袖清风写人生”,这,就是尹凤阁教授。这位解放前就参加革命、担任过副校长、当过省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长者,总是那么低调地做人,默默地奉献,他用自己的行动,谱写出了自强不息、勤奋求实、甘于奉献的无悔人生。让我们衷心祝愿老人家生命之树常青、生命之花长艳!